楊氏壙志
1974年11月26日於衢縣(位今浙江省)發現一墓,內合葬一男一女,從其墓壙中可知此墓之主為南宋史繩祖及其繼室楊氏,此篇即為楊氏之壙志。此至是由史繩祖親自為之書寫,內容豐富且具感情,可以看出楊氏之性情,即史繩祖對楊氏的讚美及夫妻之情,全文生動淋漓。
宋婦,齊郡宜人楊氏壙志,君諱允陰,字君樾,小名福娘。
齊郡位於當時的京東東路,今山東濟南一帶。
世為成都府新繁縣人,曾祖考暨祖考皇考季申,皆隱德弗仕。
成都府新繁縣位今四川省會之北方。
君生於□□戊辰,幼有淑質慧解敏恪,父母鍾愛之。九歲母鄧夫人卒,持喪哭泣如成人,見者嗟異。事繼母袁夫人以婉孝聞,袁夫人愛甚己出,及笄乃命其侄,為倩亡何?
戊辰之戊為闕漏字,照前後文推算此天干應為戊。楊氏下嫁於史繩祖前,十五歲實乃嫁給其繼母袁氏之侄,而其前夫早逝。
蜀有狄難,君之考既沒,君又嫠處。嘉熙元年,虜大入,君獨奉母若姑,深避西山中,繼而皆不免於難,□□得全,明年徒步護喪歸葬於先壟,哀痛行路,人以為難,既葬而君病,由是遂感風痰之疾。
狄難即嘉熙元年(西元1237年)蒙古入侵四川,楊氏之父及繼母先後遇難而亡,此難亦使其感染風痰之疾。
又二年,於為東川漕幕,會元妃羅宜人卒,君與宜人世婣,素相篤如兄弟,余請婚焉。以庚子季秋歸於我,君念不逮事吾親,春秋時祀嚴瑟吉,蠲躬執饋盥。余仕而貧,君以清苦自律,紛華不以動心,教兒以學,鞠視勳至,終其生恩愛甚篤。
嘉熙三年(西元1239年),史繩祖元配羅氏卒,因羅家與楊家是帶交好,便娶楊氏為其繼室,而楊氏帶繼子如同己出。
淳祐初,余參蜀閫軍事,虜寇江,制置使遁去,諉余以舟師護帑,藏于□□之湖,江賊間知,擁萬騎夾岸而逼,眾汹怖欲入山。君曰:「四面皆賊,上岸死,不如戰而死也。」余壯其言,攜君及兒登第一舟與賊博,敗之萬騎以全。既而新閫忌,媢沒其功,人或余屈。君曰:「全生不辱命,足矣。」
淳祐初年(西元1241年),蒙古人再度入侵四川,制置司遁逃,令史繩祖保護帑餉,遭盜賊覬覦,楊氏有剛毅的表現。其後新制置司頂其功,楊氏亦展現其豁達的一面。
余守郡,例冊得鹽萬斤,義不欲受,將歸之有司。君曰:「蜀閫□□□蓋捐以養士乎?」余從之,遂為助養之唱。會余積忤制閫,君曰:「仕不能行志,惟有歸耳。」趣裝,先余回里中,遂俸崇道祠。
史繩祖按照慣例,原可得鹽萬斤,楊氏勸與其繳回公家,不如用以養士。其後得罪上層,也能勸其夫辭官,這些都是楊氏對人生豁達的態度。
□□□□□虜環寇嘉定府,余已入城,而君後至,路已不可通,君即入瓦屋山堅坐,或勸其深入夷族中。君曰:「賊攻城未克,必不□旁□□□□,則吾家已矣,吾何(用)[焉]獨生?」聞者壯之,虜果敗去,如君言。
狄難越烈,史繩祖與楊氏分離,楊氏用其處世的智慧,激勵周圍旁人,果然蒙古人失敗離開。
後三年,余再叨召命,君始戀墳墓,繼而憣然曰:「君命也。」遂與余□□□□□魏國公以丞相行邊表,余參議軍事,虜自他境竊渡,丞相即日赴敵,人情膠擾。君曰:「國祚方隆,相君忠孝,賊且敗□□□□□□□。」帥子及婦從行,了無懼意。江漢告成,相入奏,余以賓客從拜尚書郎,出持江東西庾司,再入為戎監,君亦無矜色。□□□□□□□之田以耕,老屋數間,閉戶讀易,君怡然曰:「吾家,固當如是。」
此段前後經歷了遷官的不捨離家及回鄉的怡然,楊氏均對史繩祖不離不棄。
丁卯春,兒婦卒,君素愛之,由是忽忽不□舊疾,時□□□□□□□安,即冠櫛語,其子曰:「吾不欲惱,汝父子豈真健者耶!」今年十月,疾作穼甚,小子自長安謁告,歸侍君疾,以少間居□□□□□□,父年八十矣,吾待□歸,以此他無所祝自是消滋甚,竟不起疾實。咸淳七年十二月初,二日子時,享年六十有四□□□□□於衢城十五里,長山舉以葬。
楊氏在其兒媳婦死亡後,以舊疾復發,余咸淳七年死亡,享年六十四歲(此處四原已殘圈,是由前後文推斷而得)。
咸淳八年,正月十四日誌焉,一子孝祥,宣教郎、添差鑒書、寧海軍節度判官、寧公□□□□□□卒,余惟夫夫婦婦□□□□,自君之歸三十二年,相夫教子,睦族厚婣,御下接物,明義賤利,皆從容中則法宜,得□□□□□□□,以備彤管之,擇葬日迫,姑敘其槩,納隻壙中,文生于情,情生於文,臨穴涕泣,非無從而出也,嗚呼哀哉,窒之日孝□□□□□□□章閣主管成都府玉局,觀賜紫金魚袋,齊郡史繩祖志。
此段說明楊氏從嫁給史繩祖始,三十二年間,不論是相夫教子或與婣族間的交流,待人處事皆非常得宜。史繩祖感其情,並行之以文,作為其妻楊氏之壙志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