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

慈禧太后的歷史評價

  我不是研究清史的,沒有能力詳論慈禧。只是憑藉個人經驗來談,坊間最近出版《慈禧: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》,對於慈禧評價過高,這是作者主觀的認知。此無關於男尊女卑,也無涉於種族歧視。有的人認為現代化不等同於西化,但這是西化之後的後設語言。如果對中西接觸歷史稍有瞭解,便知悉18世紀中國與西歐社會差距之大,西化談何容易。當時中國仍停留在前現代社會,軍隊、警察、消防、民政等政府組織仍依賴傳統的差役體系,沒有能力動員全國百姓,遇到洋槍大砲,只能勉強抵禦。政府領導階層親眼目睹西歐社會的發展近況少之又少,慈禧只是其中之一,她雖非昏庸之輩,但畢竟認知西歐有限。就算慈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,沒辦法、沒能力也不知道如何進行西化。過去的史觀,對於慈禧評價過苛過嚴,這是事實,今日應還其公道。就算光緒帝變法成功,也可能只是換班奪權,未必能對抗西歐列強,清廷處境未必改善。
  《莊子‧秋水篇》:「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,拘於虛也。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,篤於時也。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,束於教也。」沒見到大海,無法體會海洋是什麼。對於從未目睹西歐文明的人,旁人說破嘴皮也沒用,不是他不受教,而是無從領悟。東方現代化的成功案例之一,日本明治維新之時,內閣大臣曾經率團考察西歐,見識當時的先進的科技及社會,其視野自與慈禧不同。慈禧於義和拳亂之際,創了一項世界記錄,至今無人突破,清廷竟向全部列強宣戰。當時清廷領導人的世界觀,由此可見。《胡若望的疑問》一書,把一位從不知道洋人是何物的清朝人置於西方,文化衝擊之強烈,覺得主人翁很可憐又無奈。我猶記得首次旅遊美國之時,搭乘電梯時,一位老美爺爺對我說「good morning」,我卻無言以對,因為在我接受教育環境之下,無論是家庭及學校,都從未教導我和陌生人打招呼,因為陌生人可能是潛在的壞人。好玩的是,傳統中文沒有「good morning」的類似詞彙,只有後來的直譯,臺灣叫「早安」,內地叫「早上好」。黃春明小說《蘋果的滋味》,我若是身處當下,也是當時會偷拉衛生紙引以為樂的小孩之一。1820世紀初的西方知識,不是無中生有的,也非自有文化創造出來的,而是認真學習而來的。被強勢文化瞧不起,先低頭認真學習,再超越即可,別無法門。這並非真理,而是歷史事實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