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

故宮文藝紹興參訪心得Ⅰ:吳皇后、楊皇后簡介


陳正庭


一、【憲聖慈烈吳皇后】(11131197

憲聖慈烈吳皇后,又稱憲聖、憲聖太后,紹興十三年立為皇后,為高宗第二位皇后。《宋史》稱其「頗知書」、「博習書史,又善翰墨」。[1]從〈本傳〉與《四朝聞見錄》等記載來看,[2]吳皇后除了才兼文武,既有應變的機智,也有判斷能力,故其能得高宗之寵。[3]吳皇后在南宋政治史上,亦有極重要的關鍵影響力。高宗之後的孝宗、光宗、寧宗之即位過程,吳皇后均扮演關鍵的角色。
在孝宗的即位過程中,因吳皇后與張賢妃爭寵於高宗,故選擇支持信王趙璩(伯玖),期間長達二十年之久。其後雖因張賢妃早薨,且高宗最終力主由孝宗即位,但吳皇后對於孝宗的即位及其人格之養成,實有決定性的影響力。[4]其後至孝宗末年欲行內禪之際,光宗尚且屢屢透過吳皇后向孝宗施壓,促其早日退位禪讓。[5]光宗後期又因精神疾病所困擾,屢屢無法過宮參拜孝宗,甚至孝宗薨後,仍因疾無法行喪,引發朝局不穩。憲聖在此時又扮演關鍵角色,在寧宗即位的過程成為臨門一腳。[6]
由上可知,吳皇后一生綜貫南宋前期至中期,屢屢扮演政治上的要角。從高宗海上蒙難至寧宗即位,皆可見其重要性。

二、【恭聖仁烈楊皇后】(11621232

恭聖仁烈楊皇后,史料通稱楊后、楊皇后、慈明,為宋寧宗第二位皇后。其養母張夫人以善樂為憲聖吳皇后所喜,故得以入宮。[7]楊皇后本不姓楊,但入宮後每每「恥其家微」,故透過宦官尋得同鄉會稽人楊次山為姪,故姓楊。[8]《宋史》稱其「頗涉書史,知古今」,[9]葉紹翁也指出其「善通經史,能小王書」,[10]則可知其不僅通曉經史,且書法一絕,以臨摹王獻之書法著於當時。
楊皇后與吳皇后一樣,在南宋政治史上有重要的影響力。韓侂冑之被誅,其先雖起謀於外廷史彌遠等人,然彌遠等人雖有陽謀,卻無兵力及正當性以發動政變。其後玉津園誅韓,彌遠實透過楊后偽造之詔書,進而結合時任中軍統制權殿司公事的夏震,進而誅韓。[11]
宋理宗之即位,實為史彌遠擅行廢立,然若非透過皇權認可,則理宗亦無正當性可言。廢濟王而立理宗,最終仍需透過楊后「矯詔」來達成其合法性。[12]

從憲聖吳皇后與楊皇后的資料來看,后妃在南宋政治史程度上實有一定的重要性。憲聖於高宗時,便能以其文武兼備的個人特質深獲高宗信任,進而受封為皇后;其後孝、光、寧三朝之皇位繼承,也有關鍵的影響力。
從史料上觀察,楊皇后權勢應不能與憲聖相比,但從葉紹翁強調其擅長書法,且每每於關鍵時候「矯詔」、「謀出中宮」,而寧宗卻完全不知的情形來看,其權勢亦不容小覷。

參考書籍:

脫脫等著,《宋史》,北京:中華書局點校本。
葉紹翁,《四朝聞見錄》,北京:中華書局點校本。
周密,《齊東野語》,北京:中華書局點校本。
徐松等輯,《宋會要輯稿》,北京:中華書局。

余英時,《朱熹的歷史世界》,臺北:允晨出版有限公司,2004年初版。
虞允國,《宋光宗.宋寧宗》,吉林:吉林文史出版社,1996年初版。
胡昭曦、蔡東州,《宋理宗.宋度宗》,吉林:吉林文史出版社,1996年初版。


[1] 《宋史》(北京:中華書局),卷243,〈憲聖慈烈吳皇后傳〉,頁8646
[2] 見葉紹翁,《四朝聞見錄》乙集(北京:中華),〈憲聖不妒忌之行〉條,其稱:「憲聖初不以色幸,自渡南以來,以至為天下母,率多遇魚貫以進,即以疾辭」,頁60。;〈劉錡邊報〉條稱:「憲聖嘗從上航海,倏敵騎數十輩掩至,欲拏御舟。后徐發一矢,其一應弦而倒,餘悉引去」,頁85
[3] 余英時,《朱熹的歷史世界》(臺北:允晨,2004),第十二章〈皇權與皇極〉,頁414415
[4] 同前註,頁417418。實際上葉紹翁已指出孝宗之立亦出於「憲聖力贊」,見《四朝聞見錄》乙集,〈憲聖擁立〉條,頁69
[5] 見《四朝聞見錄》乙集,〈憲聖擁立〉條,其有「及內禪光皇,實憲聖所命」語,頁69
[6] 見《四朝聞見錄》丁集,〈寧皇即位〉條,頁133134
[7] 見《四朝聞見錄》丙集,〈慈明〉,頁110
[8] 見《宋史》,卷243,〈恭聖仁烈楊皇后傳〉,頁8656;周密,《齊東野語》(北京:中華),〈楊太后〉,頁175
[9] 同前註〈本傳〉,頁8656
[10]見《四朝聞見錄》丙集,〈慈明〉,頁110
[11] 「誅韓」事見楊皇后《宋史》本傳外,亦見載於《齊東野語》,卷3,〈誅韓本末〉,頁4552;夏震事見《四朝聞見錄》丙集,〈虎符〉條,頁91
[12] 見《宋史》,卷243,〈恭聖仁烈楊皇后傳〉,頁8657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